許多發育障礙兒童都有各種各樣的重復性、刻板性舉止,如晃動身體、扭曲身體、旋轉、揮動手臂、凝視、拍打、轉動眼珠(eye rolling)、斜視等。我們將這類行為稱作“自我刺激”(“自我刺激性行為”的簡稱),因為孩子在使用這些動作“刺激”他們自己。刺激可能是視覺的、聽覺的、或觸覺的。自我刺激行為通常是重復的和單調的,它們可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發生。
1、自我刺激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
自我刺激行為在發生數量與頻率上與其它的更具社會性的行為互補。如果其它的行為發生率高,則自我刺激行為就低。很顯然的是,孩子“需要”刺激,如果他不能從適當的行為中得到這種刺激,就會尋找自我刺激。事實是人都需要刺激,可能是為了神經系統的活力?;蝿由眢w、凝視,以及旋轉就像是神經的食物,如果沒有它們,孩子的神經系統就會惡化或萎縮。從這一意義上講,自我刺激對孩子是必要的。如果你沒有更多的適當行為提供給孩子,就要考慮讓他繼續自我刺激。
2、自我刺激行為可以作為自閉癥兒童的一種強化物
家長和教師可以像運用零食和飲料一樣用自我刺激獎勵孩子,就是說我們可以讓孩子自我刺激3-5秒鐘作為對他正確反應后獎勵的一部分
3、自我刺激減是一種逃避
自我刺激減弱或隔絕對外部刺激的接受。即意,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自我刺激時,他是無法注意老師的。從自我刺激中得到的強化經常大于老師能夠提供的任何其它獎勵。自我刺激就像藥物,兩者都很難(both re to compete with)。此時,我們必須做的,或者說我們建議你的是,在教課時老師要努力地壓制孩子的自我刺激動作。換句話說,當老師在教課時(希望孩子注意老師),如果孩子在自我刺激,可以對他采取身體限制,或大聲地說“不行”,或者可能會制造其它的憎惡(另他不舒服的)情境來制止他的自我自己行為。(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當對孩子進行身體限制時,如按住他的雙手不動,老師的接觸可能會成為對孩子的強化。因為孩子的自我刺激可能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觸摸才出現的。)一旦孩子停止自我刺激,就要夸獎他的停止(“看得真好!”或“聽得真棒!”),并立刻對他發出指令。在孩子作出正確反應后,老師可以將允許自我刺激一下作為強化物。
4、壓制絕對不是好辦法
壓制一種自我刺激行為可能會誘發另一種原來表現不太嚴重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孩子的問題是不停地晃動身體,當這種晃動被壓制后,凝視可能會替代晃動;如果凝視被壓制,發聲音或哼哼可能會替代凝視。在這種情況下的我們的課題是,幫助孩子保持一種相對而言更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對孩子的學習活動干擾最小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與上竄下跳、揮動手臂相比,哼哼和發聲音,以及凝視相對而言就較少引起社會的反感。對自我刺激的需要也可能成為打游戲和運動性活動的潛力和基礎。